展会资讯 > 往届展会演讲 > 正文

智慧云计算:从基础架构起步

2012-02-02 11:16:00 来源:企业网D1Net关注官方微博

2011 秋季 CENCE 中国企业网络通信大会暨展览(含云计算高峰论坛,企业通信高峰论坛两大金牌论坛)于10月1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国内企业网/云计算领域最高端, 影响力最大的会展,本次活动约有三千名来自IT主管,运营商,渠道代理和厂商的专业人员出席,约150家媒体参与报道。大量来自金融保险医疗教育等行业的CIO分享真实的ICT和云计算案例。60多家国内外知名厂商在“两会一展”的平台上展示了其最新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线上线下观众的关注。
 
知名厂商“IBM”亮相“两会一展”并发表精彩主题演讲,其演讲主题为“智慧云计算:从基础架构起步”。以下是现场快递。(声明:本稿件来源为现场速记,可能有笔误和别字,谨供参考)

\

主持人:

感谢戈碧带来的精彩演讲和精彩案例的分享。下一位是IBM的演讲,IBM的云计算在智慧地球的大战略中举足轻重,越来越多的智能化都和云计算相辅相成,所做到的不仅是IT,也是将业务模式彻底转型的催化剂,接下来发言的是系统与科技部中国区行业及重点客户技术支持总经理梁建球先生,梁先生着重于云计算、虚拟化在行业中的应用。他演讲的题目是“智慧云计算从基础架构起步”,掌声有请。

梁建球: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的光临,而且有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做一些在云计算上实践的一些分享。

毋庸置疑从2008年的下半年开始,这几年来云计算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最热门的话题,我们有各个厂商、各个服务供应商都希望能够在云计算的大潮里面实现最好的成长,我们也看到关于云计算的讨论,各个厂商都会积极的参与。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对云计算不同的描述、不同技术的流派,不同的技术点。这样给广大用户也会产生一些困扰。

我自己作为一个长期在企业客户里面进行技术支持的IT从业人员,我想在这里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特别在企业客户里面,看到的一些有关于技术的观察,和形成的一些IBM的观点,最后也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怎么样才能够做一个比较实际的可以实现云计算落地的做法和手段。

首先在我这几年的观察里面,常常看到两种比较主要的,谈云计算的所谓定义,在各位的左手边第一种是谈到怎么样用便宜的低端的设备,与厂商具体技术无关的设备,能够构成一个大型的系统,可以用分布式计算的方式构成大型的企业,这样基本上能够实现比较低的成本,能够替代高端的产品,形成地域分布式的计算,还可以形成多种高可用、高扩展性的一些特性。这个是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定义。很多企业也在这个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很多的厂商也会谈到这样的一种做法。

另外一种定义就是我们怎么把IT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像服务一样去提供,能够按照实际的使用来付费,说得再浅白一点,可以像水电一样去用IT的能力,也可能是一些应用运作的平台,也可能是软件本身。这两个在云计算里面往往是互相混淆,客户也常常在这两个命题之间摇摆不定,很多时候不知道做云计算是为了做哪一方面。

我自己总结来看,基本上第一种定义就在大家的左手边,这是一个分布式的计算命题,这个命题已经存在了很久,就是如何用分布式的硬件取代集中式的硬件,这个其实套以云计算的名头是有一点新瓶装旧酒的感觉。另外一个是商业的命题,就是怎么把今天的IT运营模式,到底公有云怎么做,私有云怎么做,这基本是运营方式变革的问题。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种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有什么不同?我们在左手边同样谈到分布式,基本上核心的想法,就是这种所谓技术流派的想法,是要把低端的设备换成廉价式的设备,中间有一些所谓分布式的存储软件,包括分布式存储的文件系统,或者是数据库,来负责把这个数据分散到不同的设备上面,同时又达到统一使用的效果。然后在应有方面为了实现能够在分布式的设备中,实现协同的工作。对工作进行有效的调度,我们其实需要一些应用运行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可以支持分布式的环境,所以你们看到重点,这种分布式计算的技术潮流主要的重点是引用,更好的分布式的存储的方式和分布式应用运作的中间件。这方面在云计算里面涌现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处于开源方面的选择。或者说一些厂家,像甲骨文、或者说微软都有一些自己关于分布式的产品和中间件。

我们看到这里的核心是分布式的存储,如果要很好的利用这个分布式的环境,是要重新编写我们的应用,来去在这个新的中间件上去编写我们的应用,才能够很好的实现分布式的运作,利用这个分布式的运算能力。这是分布式计算的一些核心技术。

另外一方面,谈到只是把IT的能力,用服务的方式提供,其实它的核心技术不在于改变这个运算的模式,运算模式可以多种,关键是怎么把这个运算模式和这个运算的结果、效果,很好的管理起来。用很快的方式去进行部署,然后把这些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的衡量和收费。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其实它不是改变整个计算的形式,而是在计算的管理和对最终用户的提供方面做一些革新。一会我会相信谈一下怎么做到把IT以服务的方式去提供。这里看到是两个核心技术的最大区别。

我们来谈一下,很多时候为什么会谈分布式计算呢?一开始看到主要的驱动力在于要节省成本,可以把以前昂贵的一些基础设施的设备,集中式的一些处理器,或者大型的存储可以不用了,用廉价的、分布式的,与厂家无关的,可以随时增加的一些设备去做云计算。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成本,其实想一想,世界上是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为什么会投入很多的科研精力和经费,去做高端的设备呢?因为在高端设备里面有很多特性是我们用户需要的,包括高可入性、系统的管理、一些向上扩展的能力,灾备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会转换成成本。

在今天看到所谓分布式运算的市场,其实是整个IT大博弈的结果。基本上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新进来的玩家,新涌现的公司,比如说GOOGLE,像Amazon。另外也有一些公司由于运作上面的困难,或者说经费的困难,逐渐远离了高端设备的研发。在这个行业里面就形成了一种博弈,能不能把原来需要的基础设施的价值,迁移到软件上面去。这个其实是一个公司之间的博弈,到底这个价值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这个时候我们再提一个说法,如果这些软件是开源的软件,这样的话肯定就可以降低成本。这是整个分布式计算能够降低成本的思路在这里。

大家想一想,对我们最终用户来讲,是不是这个成本会降低呢?到底这个价值转移到哪里?这是大家需要去考虑的。

我们看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那么简单的,第一个在基础设施里面,很多问题不是今天们分布存储软件,或者是分布式运行的中间件可以解决的。包括系统管理的问题,怎么去做部署,怎么做性能的调优,怎么做故障的调解,这不是中间件可以解决的,那么谁做呢?第二个假如我们的中间件全部是开源的,作为一个元素业务运行系统的话,我们企业是否放心呢?就虚像开车的时候,如果不买保险,是否很放心呢?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是大家需要去考虑的。很多这些听上去成立的东西,在实际运作中未必成立的。这只是厂家在博弈当中提出的不同想法。重点是所谓的价值和一些转移。

另外到最终用户,它真正的影响在哪里呢?如果要转向分布式的运算,改掉全部的应用,这里是否有很高的成本、很大的风险呢?是否分布式运算就是符合今天运行多年的非常成熟的应用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所以这个未必是一个成立的问题。

另外当我们考虑成本的时候也会考虑其他的成本,包括怎么去管理,怎么去暗访我们这些系统,我们比较一下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系统,和一个高端系统的比较,可以知道管理成本是一个常常在第一次购买设备的时候忽视掉的一些东西,这个时候分布式计算所有的中间件没有会帮助你网络的连线,它们不会这么做,也不会负责机器微码的升级。

另外对企业来说有一种成本叫风险,我们有一些现有的业务系统会很好,会不会嵌到新的系统里面就会成功呢?这是大家需要考虑的。我们常常喜欢做思考,也欢迎大家的各种辩论,我这里也谈到两种辩论。有一种谈法就是说,你谈了这么多,基本上对创新的不支持,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发展期、稳定期,我们只要能够坚持做好这个分布式计算,最后成熟下来,就一定可以实现很好的成本节省。另外一种谈法就会说,如果你转分布式计算的动力就是为了节省成本的话,你要考虑一下到底是硬件降价降的快,还是花这么多的精力做这些成本高。

我们看这里有一些数据,在硬件方面,其实在很短时间里面性价比提高非常高。这个大家其实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谈,大家也知道计算机或者是电器的价格,性价比每年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对我们的应用、架构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动,每年都可以注定实现2到3倍性价比的提高,来节省成本。什么都不做,什么风险都不冒,真的是有可能,但是为什么要做翻天覆地的改变呢。真的是值得我们考虑。

另外我们认为工作的负载是不同的,你有可能有一些关键的连线交易的应用,也有可能是一些商业的处理,也有可能是一些高性能运转,也有可能是一些web2.0社区的搜索应用,这些应用跟工作负载不一样的。应该有一些特别适合他的一个计算模式去支持它。就像我们把种树这样一种需求变成服务,去住酒店,而不是自己去建房子。我们也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去住酒店,也可能是经济型的酒店,也可能是高端酒店,也可能是住别墅,也可能是一般的房间,我们为什么把种树跟酒店业之间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原因是需求不一样的。同理工作负载、工作需求不一样,对系统的需求也不一样,这就是IBM的一个信念,为什么到今天还是维护多个不同的系统产品线,有终端、低端、高端的,有基于X86的,也有基于小型机,还有供给银行使用的大型机呢,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机器是为不同的工作优化而提供的。

我们看到云计算不是改变各种工作负载,变成一种特征,也不是把所有的系统都变成只有分布的X86来做。云计算只是把这些能力用不同的方式去提供。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谈一下,梁先生讲了很久,能不能谈一下企业为什么需要云呢?我也想把企业需要云的需求能够在做一定的简化,能够更实质性的讨论这个问题。基本上企业需要云,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外包,第二是承包。外包就相当于所有公有云,承包就相当于所谓的私有云。

云其实是以IT的方式把服务提供,里面有一个使用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当这个使用者和服务者不在同一个企业的话就是公有云,这个从本质上就是一个外包的项目。大家也会谈,梁先生你总是把过去旧的东西拿里这里充当比较新的解释。以这个外包的服务其实已经存在这个行业很多年了,为什么今天又把外包谈成公有云呢?其实这是技术里面最大的革新。

我们谈公有云其实是一个增强型的外包。过去的外包基本上是把一个企业原来该做的事情,交给另外一个企业去做。如果当一个企业把他的IT外包给其他公司的时候,那个外包商也是为他建立他专业的设备,甚至安排专有的团队、安排专业的机房空间为他服务。这样等于把原来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个服务商去做。

今天讲云要做到三个重要的方面,跟传统的外包做一个区别。第一个是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我们是要在各种的使用者之间,使用的资源、设备、支持的流程都可以共享。以共享来实现成本的降低,而且实现更灵活的支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个是要高度的自动化。当我们的服务使用者需要这个服务的时候,能够以最快的时间提供给他,当他需要调整的时候,也可以以最快的时间给他。传统IT每次变更都需要很长时间的采购、测试、安装等等,很长的过程,今天通过高度自动化来缩短过程。然后也减少人为方面的错误,这样对服务的使用者是最好的支持。

第三点就可以做到按实际使用去付费。这三点都是跟传统的外包最大的区别、最大程度的共享,高度的自动化,按实际使用贡献。这就是传统云区别于传统外包的主要特征。

另外私有云基本说就是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在同一个企业,提供者就是IT部门,使用者就是业务部门。这里主要是谈到IT部门在企业内部的转型。以前IT部门就有点像机械办,附属于企业的,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今天服务部门可以把IT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变成更标准化、更自动化。这样的话,他就形成了一个服务队,对业务的服务方式,不再受业务项目主导的一种被动形式,有点像从机械办转成一个物业管理公司了。这是企业内部要做承包的一个需求。它的实质是IT部门运作的转型,从以前被各个项目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方式,变成主动提供服务,更快响应业务的变化。

另外也是通过高度的共享自动化,把以前竖井式的建设变成统一的建设,所以在企业内部建立私有云,最大的动力是IT部门运作的转型,还有整个IT架构的优化。

从这种考虑来看,其实高端系统也是一个所谓在云里面的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因为我们很快地看一下,第一高端系统肯定是找来高端的客户,也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同时其实高端系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把很多的工作负载合并在一起的一个系统。它的整合能力是非常强。能够把整个运营的成本降低。其实运营成本才是服务商最需要客观的成本。因为很多采购成本都可以摊分到不同的方式。另外高端也有很多的优势,包括虚拟化程度、安全性。所以看到我们在谈云的时候不要把高端系统排除在外。

我们谈一个真实的鼓励,为什么做云,我们在支持的一个电信运营商,他其实是国内最大的IDC的运营商,它在每年用IDC做机房托管、托管机房的生意,在全国是最领先的,基本上一年要做7个亿人民币。但是集团领导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实现40%的每年增长。以前做IDC的托管业务基本上是资源性的生意,是不是要做40%的年增长,就是每年多盖8个机房呢?这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往高端业务去转移,能够做更多的附加值。这个时候是用云计算来做增强型外包的契机。

另外有一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希望做银行的生意,但是他一开始试水不会做那么大的规模,可能只是做一到两个支行营业点,我们国家的银监会要求他们也很高品质的计算中心,还要有所有的灾备的设置,这些银行就会很犹豫,因为他试验性的一些业务就要做非常大的固定资产投入是非常不合适的,他也需要寻找高端的服务提供商。这个时候这两家就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IBM公司也会这中间把这两家结合在一起,基本上最后的时间方式,就是这个外资银行找到了典型运营商去做外包,用月租的方式使用这个IT的资源。这是一个公有云的方式。它在一个比较低的成本、容易控制的成本下面,很快就可以开业了,这是他的业务。电信运营商达到一个结果,就是同样的占地面积,更少的用电上实现了原来十倍托管业务的收入,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公有云真正的驱动力体现。

可能在我们的探讨之中也会有一样的思路,说你谈这些东西太传统了,太没意思了,我们讲云一定是非常核心、非常炫的,以前都没有的东西,这样就回到我演讲的题目了,如果你觉得这个不是云,你就不要谈云。但是我们关注的是怎么通过技术的革新,把技术变成生产力,变成业务的增长,这个是更加重要的。至于它叫什么,问题不大。

最后我想很快地看一下我们怎么做云的落地。其实在云方面,我们把这个IT的资源变成服务提供,主要是谈到三个方面,一个是基础设施,还有一个就是云应用运行的平台,还有运用本身,都可以提供。

看这个图,越往上就越接近于业务,这是通用性越大,今天来讲也不是非常的成熟。越往下来讲通用性越大、越广,速度比较高,我们会建议在云实践里面,很多情况可以从基础设施的云来入手,这样的话可以更加容易去起步,对所有的想法进行验证。而且事实上如果我们要做软件的服务、平台的服务,其实也需要基础设施的服务来做支撑的。

我们的看法构建一个云基本上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资源管理,把资源做到高度的虚拟化,就像把一个很大的建筑物进行房间的切分,这样才能够共享它的一些基础设施,像空调、水电,能够使得运营的成本降低。很多房间可以租给客人去用,或者做开会。

第二层面是系统管理,就像一个酒店的客房部,可以有一个很快的方式,把所有的客房按照标准部署,这样的话当我们客人进来的时候,他5分钟就可以住进这个房间。他离开以后这个资源可以很好的回收。他可能不是按照自己个人的所有喜好,但是我知道他是按照标准去实现的,这个标准值多少钱,我都会知道。

最后怎么把这个资源运作,作为一个服务管理,这就是用户怎么申请这个资源,这是服务管理的第三个层面。所以我们做云计算第一个是IT资源怎么做虚拟化地第二个部分怎么做很好的系统管理,能够把资源最高效率地利用,提供更快速的部署,最后就是服务的管理,做好这三个方面。

在这里我们有一些很好的方案,包括我们是最好的提供IT的厂商,也有很好的系统管理的软件。重点在这些系统管理软件上面,有很开放的API,提供给我们大量的合作伙伴,去做服务管理方面的开发,这里我想重点提到,刚刚在前几天发布的一个产品叫SKC,一个基础云的工具套件,能够和我们很多的合作伙伴去针对不同的行业开发应用。这个时候,基于我们系统管理软件,可以支撑多种的虚拟化技术,部分在小型机上面,也包括在X86上面,也包括在主机方面,这样完全实现了刚才我谈的理念,其实用哪种方式去做,不是本质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去管理它,进行服务提供,而且提供很好的生态系统结合点。

我想总结一下,我们IBM公司,在整个基础设施云里面的一些能力和我们的一些实际的行动,首先我们是能够提供最好的云基础设施,可以为不同的工作负载优化,也有业界最佳的所谓虚拟化技术。另外我们提供所有的,构建端到端的云计算,提供IT服务的一些产品和主件,都可以端到端的实现这些方案。

最后最重要的,其实云计算在不同行业里面落地,是有不同需求。单一的厂家不可以完全照顾到所有的需求。我们最重要的有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我们提到的SKC这个产品,在过去一年里面,在没有发布之前,我们已经跟多家合作伙伴提供编程、系统构建的方案设计培训,而且我们有我们的实验室,直接支持这些伙伴,开发他们的产品,也通过联合的市场活动来推广他们的产品。这个大家可以在不同的新闻、一些媒体都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努力,这个基本上是我几天要谈的话题。

稍微总结一下,我其实是希望通过今天的时间,能够分享一下我看到的在云计算里面不同的所谓技术流派和市场,然后怎么样发掘整个云计算的驱动力在哪里。然后我也谈到了IBM在这方面的努力。

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com198 )
关键词:云计算
分享到: 0

展会早知道

输入电子邮箱,了解最新展会动态:

CIO-CRM-ERP-IM-IPV6-IP电话-IP语音-OA-UC-VPN-安全-测试-存储-电源-多媒体通信-服务器-呼叫中心-交换机-联络中心-路由器-企业通信-企业网-企业信息化-企业业务-企业应用软件-渠道商-融合通信-视频会议-视频监控-数据通信-数据中心-统一通信-网真-协作--虚拟化-移动办公-应用交付-远真-运营商-运营商政企/集客业务-增值业务-智真-IAAS-PAAS-OA-ERP-容灾备份-Virtualization-虚拟化-大数据-公有云-混合云-云安全-云平台-云应用-绿色IT-运营商政企/集客业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